热门的话题:陶菲克 Taufik Hidayat

时间:2016-03-19 点击数:528

      陶菲克的球风飘逸潇洒,而且敢于使用技战术,不讲理的大力扣杀、细腻的网前、神奇的反手处理和彪悍的速度,这一切都使他的打球观赏性极佳,我相信这是他粉丝多的最重要的一点。而更为难得的是,头顶着技术型的光环,但他有着其他技术型少见的绝对攻击力(在此鲍春来为典型,陈宏、盖德、李炫一、早年的李宗伟都可以纳入),而且也有着绝佳的“大心脏”,这种比赛气质,令他成功登顶奥运会、世锦赛、亚运会,有了这样的成绩做底气,给“技术型”长脸了。

     回看陶菲克的成长,他年少成名,早已浮现的巨星气质使他格外受关注,他同样经历一步步成长,2000年奥运、2000年全英等等一些大比赛的折戟,让他知道把握机会的重要性,那些他交的学费终于在04年奥运、05年世锦赛、06年亚运男单决赛中发挥了作用,可以说那段时期其他人不管技术如何,在大赛的心理成熟度和调整力方面,陶菲克是有其优势的。这里引申下林丹,林丹也是少年成名,但他早年的大赛磨练还不如陶菲克,而陶菲克2000年就在二单的位置上接受磨练,01年世锦赛已经打入四强,而林丹应该是04年左右成为重心(03苏杯都还没上位)。

      技术上关于陶菲克的分析已经有很多,我觉得他的发力和步法是最有效的武器,网前的手感是印尼的传统优势,他运用技术的丰富度也是他的亮点,在“尽量不使用反手”的中国教导下,陶菲克的反手使我们大开眼界,被惊为天人便不足为奇了。

      这里重点说下陶菲克的比赛状态,这是一个分水岭,可以说他是最早的烟雾弹大师。04奥运、05世锦赛、06亚运的比赛可以看到,他在这些大赛的投入程度和公开赛的表现相比是有明显差异的。首先说到他输掉的05苏迪曼杯,06亚运会团体赛等等,他是打得是非常投入的,仍然敌不过林丹,说明他们实力非常接近,陶菲克没有必胜的把握,而是依赖双方的临场发挥。05苏迪曼杯的时候,林丹已经是非常难啃的骨头,跑动积极、防守顽强还有刁钻的突击,这些都是林丹的标志,陶菲克则从经验、球路上限制他,同时也展现出极强的控制力,他的高速上网、大角度扣杀都令人叹为观止,特别展现了他对球的预判和时机把握的独到理解,让他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防守反击,那些球都是赏心悦目的球,难怪最后输球他会哭,他确实尽力了,但他不是神。而看他的高光表现,05世锦赛和06亚运会单项的比赛就体现得更为明显,和李宗伟的对决中,陶菲克保持高速,利用速度压制了李宗伟,同时有大量的主动进攻得分。这点也是他球好看的因素,主动出击的积极球风让球迷大呼过瘾。但这极为损耗身体,也造成了一个现象,“他都是比较主动,往往是自己失误丢分,实力太强了,多可惜啊”,但比赛哪有不失误的道理,对失误率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那些比赛中,陶菲克几乎是不惜力的救球和杀球,这些在公开赛上难得一见,或者说不会全场都保持这种精神集中度,陶菲克有了这样的专注度,其破坏力非常惊人,结果就是李宗伟更多被速度力量冲垮,林丹则被经验和争胜的气势所压制。而这些被津津乐道的比赛中,陶菲克对失误率的控制是比较好的,这样几次大赛被抓住了,成功封神,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。所以陶菲克不是只看大赛,但他在大赛上的表现确实更接近他的峰值,全英、奥运、世锦赛、各团体赛、印尼赛(自己家门口)都非常具备看点,但绝不是探囊取物,而是他真正拼搏下来的,而且不是大赛也难以体现他的成熟心理所带来的优势,他的登顶是能力、技术、拼搏、控制、手感都缺一不可的集合结果,少了任何一环,他都容易倒在终点线前,就好像他06年之后的光景。

      而过了06年,陶菲克的状态起伏不定,有几场他还是很专注的,08年全英、09年全英、10年世锦赛等等,而公开赛也打出过非常精彩的比赛,如果以盖德、李宗伟、林丹来衡量,他在06~10这段时间对盖德有较好的战绩,对李宗伟07年亚锦赛将其斩于马下,也有多次3盘大战,如07日本、07中国大师赛、09瑞士赛,还利用08奥运后李宗伟的低迷痛下杀手,一些被诟病很多的大比分输球的比赛,也往往会有1局比较接近的比分出现,不能说完全没有战斗力,当然别人也成长很多,他不能像以前一样通过某些技术占得完全上风,再也不能指望自己通过专注比赛就能达到以前的效果了,而需要通过多拍拉锯,无疑增加了消耗和提高了失误的几率。陶菲克早年就有慢热的毛病,也极为强调手感,幸好15分带来足够的调整时间,21分后,要么早早输掉第一局,要么先拼第一局,这些都是无奈的表现。以前我不喜欢看他被虐,但现在接受了,就可以欣赏他每个精彩表现,而不被结果左右了情绪。陶菲克虽然后期对超一流选手战绩不佳,但公开赛成绩也比较稳定,印象中至少四强还是常有的,表示他在当时的羽坛还是具备一定的实力和稳定性。

      谈及陶菲克,自然要谈对手。第一位当然是林丹,林丹在陶菲克那交了几次学费,学有所成,成功登顶,更为难得的是,他对自己的磨练令人震撼。以往林丹被陶菲克、李宗伟压制网前,在网前吃亏不小,随着训练,他的网前反而变得突出(其实林丹原本的网前也不差,速度有优势,但是遇到直接的网前对碰,信心会不太足、质量也不够稳定),印象非常深的,中后期陶菲克已经无法在网前对林丹占任何便宜,甚至滚网球也会被林丹化解,至于李宗伟就更加明显,现在李宗伟都不能和林丹缠斗网前了,以前李宗伟可是通过网前创造机会的那方,充分体现了林丹的前半场提升(傅海峰也是一例,通过训练,现在的抢网、平抽大大增强,甚至还是得分手段之一,勤能补拙是上天的公平)。第二位是李宗伟,可以说李宗伟也是和林丹同期交学费的学员,但可惜掉队了很长时间。早期的李宗伟打法聪明,灵活多变,意志力也不差(05、06马来西亚赛决赛堪称经典),但在林丹快速成长的阶段,李宗伟没跟上,李宗伟06世锦赛输给之前没输过的鲍春来、07家门口世锦赛脆败索尼等等,他还没等到对决林丹就已经折戟,不得不说他的大赛心理问题由来已久,也可能是因为当时他的绝对进攻力不足,在焦灼时缺少打开局面的手段,加上心理波动,难免影响发挥,这点倒是和李龙大很像,两人都存在关键球的判断问题,也没有打开局面的绝对能力,需要多拍和防守,这样就增加自己的压力,容易被乱拳打死。第三位是盖德,拥有身高优势、细腻的技术,速度快,是难缠的对手,每次和陶菲克的对话都是苦战,奉献出精彩的对决。其他的对手:鲍春来是陶菲克的苦手,鲍春来的身高和细腻的技术,使得陶菲克和其打拉吊比较吃亏,属于球风克制,这和对阵盖德的情况有点类似,陶菲克必须拿出最佳状态用速度冲垮,06亚运会就是例子,速度上来了,鲍春来的弱点才会被放大,这里可能也说明一点就是,陶菲克的拉吊还是比较传统的,弧线比较高,快速平高的把握可能不是非常好,给了盖德、鲍春来拦截的机会,但林丹确能比较好地压制他们,技术上并非尽善尽美。而李铉一也是差不多的情况,没有速度和对失误的控制,想打后期的李铉一实在是艰难。

      总体来说:陶菲克有其鲜明的特点,这些特点使他的球非常好看,这是球迷之幸。说他无所不能,这是夸张,但他展现过突出的能力和技术,至于大赛登顶,则是实力、拼劲、运气都缺一不可的结果,好看的比赛需要双方共同缔造。至于说他不努力、无欲无求什么的,我觉得也是一种的偏见,或许他会在比赛中放弃挣扎,但他之前肯定曾经争取过!受限于能力、精力的下降,失误率的上升,对手的提升,他的球会变得艰难,试想一轮艰苦拉锯创造出的机会却不能很好地致命一击,这种感觉谁都难受,也是我后期看他比赛所惋惜的地方。

       如果一个帖子没有些争议点,没有话题性,恐怕很快沉没了,这里,得排一个实力排名:林丹(08年巅峰速度+11年巅峰控制)>=陶菲克(05巅峰速度+巅峰控制(难说最好的控制是什么时候,但陶菲克状态极佳时,和巅峰林丹完全可以掰手腕,因为两人的绝对能力(速度、力量)都很强,场面肯定是多拍,陶菲克的防守没林丹坚硬,但其变化和挣扎也不应被低估))>李宗伟(11年巅峰速度+巅峰控制(这里的控制包括全时期,因为早期的李宗伟相当灵活,我觉得比现在多一份灵性,11年则是更加稳定、高效))>盖德(至少是新千年后的盖德,早期盖德还没看比赛,其优秀的速度和控球,漂亮的打法,粉丝也不少,但其绝对能力应该还是略逊前3者,这里也得佩服李宗伟,硬生生练出了强健的体魄,让自己的绝对能力大幅提升),至于体能,4者都很优秀,都有过众多长盘大战,经历过各种洗礼。这里只排他们的上限,也就是他们已经在各个环节达到的高度的综合,至于各个时期的他们怎么排名,我觉得非常难评价,暂时不做探讨了。

      有关职业生涯的争论:可以说上一辈人25岁基本就是大赛出成绩的时候了,28、9岁接近退役,被称老将了,而林丹、李宗伟、陶菲克等一批人的职业生涯大大延长了,给了我们更多欣赏比赛的机会。林丹在整个职业生涯的稳定、强势表现无疑是王者登基;陶菲克也不逊色,早年公开赛表现不俗,加冕奥运、世锦赛两项冠军,后期也是长时间活跃在一线;李宗伟非常难得,从05年开始正式进入人们视野,到公开赛之王,无愧职业选手的风范,可惜大赛的缺失始终是遗憾;盖德,长期活跃一线,也是相当稳定的发挥,欧洲赛区的顶梁柱,为我们奉献众多精彩比赛。